新闻动态

由卖家协商解决问题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6:45    点击次数:93

最近有个事儿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,好多人早上起来刷手机,先看见推送的"重磅坏消息"——抖音、淘宝、拼多多这些电商巨头,突然宣布取消"仅退款不退货"服务。消息传开那会儿,评论区瞬间涌进好几万条留言,有人说这是"割韭菜新规",也有人拍手叫好说"早该整治薅羊毛的"。作为经常网购的普通消费者,我这两天仔细琢磨了这事,发现这里头的水可比表面看起来深得多。

先给大伙儿说说具体情况。以前咱们在网上买东西,要是收到货不对板或者有质量问题,直接在平台申请"仅退款"就行,不用退货还能拿回钱。现在新规落地,这条路走不通了。平台把售后处理权直接交给卖家,买家只能和商家协商解决。消息刚出来那会儿,好多人连夜翻出购物车里的东西,生怕自己成了"最后一批韭菜"。

不过话说回来,这政策调整也不是空穴来风。去年某电商平台发布的反薅羊毛报告显示,全年处理了超过86万起异常退款订单,其中有23%的案例明显存在恶意行为。举个真实案例,去年双十一期间,有个账号连续下单37件家电,收到货后以"包装破损"为由申请仅退款,等商家拒绝后又申诉说"没拆封所以不影响二次销售",最后平台介入才发现这人根本没拆包裹,纯粹是想白嫖。类似事件多了,商家自然叫苦连天,有些小店甚至因为恶意退款直接倒闭。

但问题来了,这政策真能精准打击坏人吗?我采访了开服装店的表姐,她倒是有不同看法:"我们小本生意最怕遇到职业打假人,去年有个顾客买了三件同款T恤,收到后说尺码不符要退款,结果退货地址写的是同一个快递点。"不过她也承认,现在平台把主动权交给卖家,确实可能出现"店大欺客"的情况,"上周有个顾客发消息说衣服起球要退款,我提出补偿三十元优惠券,对方转头就给差评,说我们店现在店大欺客。"

平台这步棋走得确实纠结。数据显示,国内电商交易纠纷中,涉及退换货的占比超过67%,其中仅退款争议占三成。某平台负责人私下透露:"我们也很为难,商家每年因为恶意退款损失的钱,加起来能买下整个杭州的商铺。"但消费者这边也不满意,杭州的李女士说起这事直摇头:"上个月买的电风扇有异响,跟卖家沟通了三天,对方一会儿说电压不稳,一会儿说安装不对,最后我只能自费寄回去。"

其实这事儿早有苗头。去年某电商平台试点"退货冷静期"时,就有专家预警可能引发商家反弹。现在政策落地,倒像是给买卖双方划了条新三八线。深圳华强北做手机生意的老王说得实在:"以前平台当裁判,现在要我们自己当运动员。好在我们做的是品牌授权店,真要闹到工商部门,人家也得看授权书。"但街边小店就没这底气,广州十三行服装市场的陈老板抱怨:"现在买家动不动就说要给差评,我们连申诉渠道都没有。"

要说这政策调整背后的深层原因,得看看国际上的风向。去年欧盟新出台的《消费者权利指令》就规定,价值低于150欧元的商品必须支持无理由退货。而美国亚马逊最近也在试行"动态退款"机制,系统会根据商品价格、退货率自动判定处理方式。相比之下,国内这次调整更像是给市场自主权的试水,但执行起来难免磕磕绊绊。

现在最有意思的是买卖双方的心态变化。有些精明的消费者开始研究平台规则,比如在拍下商品时备注"保留七天无理由退货权利",或者购买运费险对冲风险。而商家这边,有的搞起了"信任折扣"——只要确认收货就送小礼品,有的则在商品页面加注"质量问题包退换"的醒目标识。更有意思的是,某些二手平台趁机揽客,标榜"自由退换"成了卖点。

不过说到底,这事儿要想真正解决,还得靠制度创新。上海有个电商产业园试点"纠纷云调解",买卖双方视频连线,平台根据聊天记录和物流信息自动生成处理建议。杭州也有律师团队推出"网购护航"服务,专门帮中小商家处理恶意投诉。这些尝试或许能给政策执行提供新思路。

现在回过头看,这次调整就像给沸腾的火锅加了勺冷水。短期内买卖双方都得适应新规则,但从长远看,倒逼出的市场进化未必是坏事。就像有位业内人士说的:"以前平台兜底,商家就像温室里的花;现在得自己经风雨,反而能长出真本事。"当然,前提是别让消费者成了牺牲品。

各位看官老爷,您要是遇上商品有问题,现在会怎么处理?是直接找商家理论,还是转向其他平台?又或者您本身就是卖家,有不同见解?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。毕竟网购这事,说到底还得靠你我这样的普通人,用脚投票才能推动进步。

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币游国际官网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